近年來,為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錘煉意志、健全人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陜西省渭南市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學生身體素質明顯提升,體育后備人才不斷涌現,形成了具有示范效應的體教融合“渭南模式”,為推動區域體育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樹立了典范。
強化政策引領 筑牢體教融合根基
深化體教融合要從根本上消除體制、機制壁壘,讓體教融合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進。一是強化制度政策。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體育事業發展,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體育強市建設的意見》《渭南市“十四五”體育事業發展規劃》《渭南市加快體育事業發展建設體育強市三年行動方案》《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渭南市推廣體教結合模式持續推進足球改革實施意見的通知》等一系列綱領性文件,明確了體育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體育教育一體化”的發展理念,為體教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撐。二是理順體制機制。制定出臺《關于優化縣級體育管理職能的指導意見》,市縣兩級體育、教育部門協同推進,將縣級體育中心整建制劃轉至教育部門,縣級體育工作職能由教育部門承擔,截至6月底,各縣(市、區)教育體育局均掛牌成立,為體教融合科學管理奠定基礎。三是加大資金保障。加大對學校體育設施建設的投入,每年給教育撥付用于體育事業發展的專項經費3000萬元左右,全市多所中小學新建了現代化的田徑場、體育館、游泳館等設施,不僅滿足了日常體育教學需求,還為課余訓練和競賽提供了優質場地保障,其中,2022年全市累計撥付教育部門體育專項資金5640萬元,新建、改擴建體育運動場地16.13萬平方米。市財政每年安排300至500萬不等專項資金用于體校舉辦賽事活動、器材購置、場館維護及改善訓練條件,為青少年體育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統籌整合資源 拓展體育教育平臺
通過整合教育、體育部門和體育機構的賽事資源,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學校保障、項目支撐的體教融合發展格局。一是推進體校改革。采取體育、教育部門聯合辦學,在城區選擇一所教學訓練設施條件好、師資力量強、有項目訓練基礎的初級中學或者9年一貫制學校,分年級設立體育特長班的形式,推動體校改革轉型。2023年7月底,10所縣級體校全部完成掛牌轉型。二是建設體育傳統特色學校。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體育教學模式,整合原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和體育特色學校。截至目前,分四批評估命名市級體育傳統特色學校118所,創建省級體育傳統特色學校48所
博魚官網APP官方網站。三是完善體育項目布局。根據省運會項目設置和各運動項目的具體特點結合渭南競技體育發展現狀,縣級體校內設項目不低于3個,其中田徑為必設項目,將體操和“三大球”作為縣級重點布局項目,目前,縣級體校在訓項目16個,外訓項目14個。全市重點項目布局學校中,體操64所、足球120所、籃球72所、排球36所,“三大球”隊伍數共計281個。全市體育社會組織中,市級項目協會19家、市級俱樂部20家、各類培訓機構115家,已建成球類、擊劍、跳水、輪滑等隊伍10余支。
創新教學模式 促進體教深度融合
始終把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工作作為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把校園體育工作作為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來抓。一是強化課程設置。各級各類學校嚴格執行新體育課程標準,小學、初中體育課調整為每周4節;高中(含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課調整為每周3節。二是豐富課間活動。以大課間活動為抓手,認真組織課間操及健美操等師生喜愛的課間活動,學生鍛煉身體、教師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三是注重興趣培養。持續開展體育藝術“2+1”工作,通過課內外體育、藝術教育的教學和活動,讓每個學生至少學習掌握兩項體育運動技能和一項藝術特長,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四是實施精細管理。充分考慮運動員的特點,對體校學生單獨編班,根據實際設置課程計劃和教學進度,由體育部門負責項目設置、教練員配備和訓練管理,學校負責文化課教師配備、教學計劃安排和生活保障,實行雙班主任(訓練、教學)管理。同時,建立校際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開會互通情況,共同研究學校發展重大事項,研究解決運動員文化教育工作和存在問題。五是共享體育資源。打破學校間的壁壘,推動體育場館、教練資源共享。優秀體育教練通過“走教”模式,到多所學校開展專項訓練指導,讓更多學生受益于專業體育教育。
完善賽事體系 搭建體育展示舞臺
市體育局聯合市教育局共同制定青少年賽事計劃,統一注冊資格,整合學校比賽、U系列比賽等各級各類青少年體育賽事,建立分學段(小學、初中、高中)、跨區域(校、縣、市)的三級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堅持舉辦四年一次的市運會,每年一次的市青少年田徑運動會、中學生籃球運動會、市級籃球(足球)校園聯賽,以及游泳、武術、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輪滑等相關項目的市級青少年錦標賽,實現了市級“三大球”比賽全覆蓋,縣級學生運動會和各中小學春秋季運動會常態化。近年來,舉辦全國學青會舉重比賽、全國男子籃球聯賽(NBL)、中國女子籃球聯賽(WCBA)、中冠聯賽、CFA中國之隊“絲綢之路·華山杯”渭南國際足球邀請賽、中國足球乙級聯賽及省、市青少年錦標賽等市級以上青少年賽事50余項。通過舉辦各類賽事,為青少年搭建了更多更廣體育展示的舞臺,使其在體育鍛煉中增強體質、錘煉意志。

注重人才培養 打造體教融合新引擎
新時代體育人才的培養,要實行一體化、貫通式梯度培養機制,形成“一條龍”的后備人才培養模式。一是貫通培育。制定“育苗計劃”,把體育人才的培育涵蓋到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等各個學段,通過趣味體育活動、體育課、體育社團、興趣班、校內校際比賽、社會機構培訓等方式不斷增強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和專業水平。二是測試選拔。體校選調骨干教練員和科研人員,深入全市中小學開展選材工作,通過基本測試和集訓測試,成績達標后進入試訓。2023年深入全市213所中小學,測試學生11600余名,初選1621人,經過兩輪集訓測試后進入試訓340人。三是以賽促訓。近年來,渭南市先后舉辦了全國少年體操錦標賽、全國女子舉重冠軍賽、全國青少年陽光體育大會、十三屆全運會青年組田徑賽及陜西省青少年游泳、舉重、跆拳道、國際式摔跤、射擊射箭、體操、武術等年度賽,有效鍛煉了運動員隊伍,提高了教練員訓練水平和裁判員的執裁能力。四是人才引進。加大高水平人才引進力度,采取省上輸送、市級培養、縣上集訓的方式,建立梯次合理的備戰隊伍。五是獎勵激勵。建立激勵機制,對在國際國內大賽獲得優異成績的運動員、教練員和訓練單位分別給予獎勵。為了解決運動員升學難問題,市教育局、市體育局共同研究制定了運動員升學優惠政策,將體校發展納入教育發展規劃,打通學生升學通道,優秀苗子可以直接輸送到中省優秀運動隊。通過多項舉措,渭南市青少年競技水平不斷提高,2024年在省上注冊運動員達到4312人,較上年增長107%,創歷史新高,在參加的省運會、省青少年錦標賽等賽事上連創佳績。
體教融合發展的幾點啟示
啟示一:體教融合發展必須革新教育理念。傳統教育過度聚焦智育,而體教融合更好地發揮了體育的育人功能,促使教育回歸育人本質,成為塑造全面人才的關鍵環節和建設體育強國、體育強市的重要舉措。各級黨委政府要樹立健康發展的理念,從全面發展的角度,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重視學生身心健康與綜合素質提升,改變單一以分數論英雄的觀念,通過體育培養學生堅韌意志、團隊協作與競爭意識,使其更好地面對未來多元挑戰。
啟示二:體教融合發展必須資源整合優化。體教融合打破體育與教育部門間的壁壘,整合體育場館、師資、賽事等資源。學校可與體育俱樂部、專業運動隊合作,共享優質教練,豐富體育課程種類與訓練專業性;體育場館在課余與假期向學生開放,增加鍛煉空間;舉辦校際、區域乃至全國性的學生體育賽事,為學生提供廣闊展示平臺,提升體育競技水平與參與熱情,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推動體育教育普及與質量提升。
啟示三:體教融合發展必須多元培養人才。體教融合為體育人才培養開辟新路徑,學生既能在學校接受系統文化教育,又能參與專業體育訓練。改變以往體育人才單純依賴專業體校的模式,讓更多有體育天賦的孩子在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脫穎而出,拓寬選材面,也為普通學生提供更多接觸專業體育指導機會,培養終身運動習慣,提升全民體育素養,為體育強國建設儲備豐富多樣的人才資源。
(渭南市體育局)
編校:陸秋萍
審核: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