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小學生在操場上奔跑。 (資料圖片)
著力解決校園“小眼鏡”“小胖墩”問題
2月5日,西安市教育局發布的《西安市中小學強健學生體質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明確,2025年春季學期起,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課間休息時間延長至15分鐘,每天安排30分鐘大課間。
記者了解到,西安市教育局此次發布的《措施》旨在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強健學生體質,著力解決校園“小眼鏡”“小胖墩”問題。
《措施》明確,各學校要嚴格按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做好學生體質健康的全面監測、評估、干預和評價,建立健全學生體質健康檔案,定期對學生肥胖、視力不良等問題進行預警和有針對性地干預。
小學將體質健康測試情況記入小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記錄手冊,中學將體質健康測試情況記入學生檔案,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學業水平考試、合格性考試的重要指標和內容。
建立學生體質健康抽測制度,市、區縣(開發區)每年組織專業機構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抽測,抽測結果作為區縣、學校教育質量及校長工作評價的重要指標。
嚴禁其他學科以任何理由擠占體育課時
2025年春季學期起,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各學校根據實際優化調整課程、課時設置,將每天1節體育課編入課表,并向家長公示。
小學1-2年級可采取“4+1”模式,在原4節體育課的基礎上,增加1節體育游戲課;小學3-6年級和初中7-9年級可按照“3+1+1”模式,在原3節體育課的基礎上,增加1節體能課和1節球類、田徑類、體操類、水上或冰雪類、中華傳統體育類、新興體育類等特色體育活動課。高中階段學校適當增加體育課時。
嚴禁削減體育課時,嚴禁其他學科及活動以任何理由擠占體育課時。因天氣等原因影響室外體育課正常開展的,要充分利用室內場館開展體育課教學活動,優先確保學生當天體育活動時間。
打造一批有特色、可借鑒的體育精品課例
體育教學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運動技能形成規律,聚焦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體育教學模式,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
重點發展學生跑、跳、投等基本運動技能和球類、中華傳統體育類等專項運動技能,讓學生掌握1-2項終身受用的體育運動技能,養成體育鍛煉良好習慣。
體育教師要積極創新體育課內容和方式,增加體育選修課和特色課程,加大大單元教學在課程體系中的推廣和應用,科學制定體育課運動負荷,鼓勵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VR體驗等新技術,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富有成效的體育教學。
教學科研部門要加強體育課備課和教學指導,打造一批有特色、可借鑒的體育精品課例。
鼓勵教師設計開展形式多樣的“微運動”
2025年春季學期起,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間休息時間延長至15分鐘,每天安排30分鐘大課間,每學期組織開展“最美大課間”展示活動。
各學校要加強組織安排,充分利用學校場地條件,因地制宜開展跳繩、皮筋、毽子、沙包、乒乓球、羽毛球等簡便易行的體育游戲活動。要鼓勵教師走上運動場,走入學生中,設計開展形式多樣的“微運動”,
引導帶動學生走出教室、走進陽光,呼吸新鮮空氣,適當運動、休息、同學間聊天交流。
體育教師要合理布置“體育家庭作業”, 確保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有條件的學校體育場館節假日、寒暑假向學生及家長開放。
促進學生養成良好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

各學校要結合實際,將田徑、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術、健美操、啦啦操、跳繩和中華傳統體育等項目作為學校體育競賽內容,廣泛開展校內班級、年級體育比賽,鼓勵開展校際、片區體育比賽,每學期至少舉辦1次全員參與的綜合性運動會或體育節。
各區縣、開發區每年舉辦不少于兩項單項體育賽事和綜合性運動會。市教育局聯合體育部門每年舉辦全市中小學生單項體育競賽,每兩年舉辦1次全市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落實西安市足球發展重點城市建設目標任務,廣泛開展校園足球運動,舉辦市、區縣(開發區)校園足球聯賽和青少年足球聯賽,打造校園足球精品賽事。
各區縣、開發區和學校要充分發揮體育育人功能,培育校園體育典型,開展體育文化交流,講好校園體育故事。鼓勵家長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促進學生養成良好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鼓勵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加大體育設施建設投入力度
各學校要按照體育課教學實際需要配備補充體育教師。各區縣、開發區在教師招聘中加大體育教師招聘力度,鼓勵聘用優秀退役運動員擔任體育教師或教練員,鼓勵非體育類教師經培訓后從事體育輔助教學和組織體育活動。
有條件的學校可通過購買服務方式,與相關專業體育機構等社會力量合作,向學校提供體育活動指導,解決體育師資不足問題。各區縣、開發區每年組織開展體育教師專業培訓,定期舉辦體育教師基本功大賽,合理安排體育教師工作量,將組織大課間、帶隊訓練、指導比賽、體質健康監測等工作計入工作量。
各學校根據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實際需要,“一校一策”整合校內資源,加大體育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優化空間布局。體育運動空間不足的學校,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其他場所拓展或開發體育活動功能,提高生均體育活動場地面積。
鼓勵學校探索與周邊學校、社區、公園等共享共用公共體育場館。建立體育器材定期補充制度,配足體育教學所需器材。
強化師生體育運動安全教育,提高運動風險防范和救護能力。班主任、體育教師須精準掌握每位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科學安排不同的練習內容和強度。
普及心肺復蘇課程,學校配備AED除顫儀,做好運動前后的熱身活動和放松練習,運動中關注學生健康狀態,對突發情況及時妥善處置。定期對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等進行安全檢查和維修保養,建立完善體育運動傷害處理機制
博魚官網APP官方網站。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支持學校體育發展
校(園)長要落實學校體育工作第一責任人職責,確定1名校級領導負責學校體育工作,成立學校體育工作領導小組。各學校要調整優化支出結構,重點保障體育課教學和學生體育活動經費。
市、區縣(開發區)要持續加大學校體育經費投入,納入年度預算,設立專項資金。對學校體育工作開展成效顯著的區縣、開發區和學校,依據相關政策給予資金支持。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支持學校體育發展,吸引社會捐贈,多渠道增加投入。
各區縣、開發區教育局要把學校體育工作政策落實、課程開設、條件保障、師資配備、學生體質、近視防控等納入教育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作為學校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標。對政策落實不到位、學生體質健康合格率和優良率連續三年下降及學生近視率不降反升的學校實施重點監測和督導。
學校建立體育教師工作評價標準,將體育教師組織開展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課外活動、課后服務、特色體育項目訓練、指導參賽及教學科研等工作納入評價內容,作為體育教師崗位聘任和績效評定重要條件。